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格力新能源车布局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格力新能源车布局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格力准备造汽车了,你觉得会成功么?
两次尝试:
提到格力集团总会联想到所谓的“商业铁娘子·董明珠”,关键词为格力空调、对赌小米,以及「银隆汽车」。关于格力空调的品质这里不做讨论,因为不是电器领域的专业人士;从用户的角度做评价的话,格力的产品还真一般,同级产品从传统品牌到互联网品牌,现阶段更偏向互联网品牌——不过互联网造的车还是令人望而却步。
那么银隆集团算不算互联网或新势力品牌呢?严格意义上都不算,但确定是个失败的品牌。
2016年的格力集团有个很大的动作,那就是130亿元全资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并且增发股票筹集了百亿资金用于银隆的资产建投。这一阶段中的董明珠给出了银隆汽车高度评价,评价为“银隆是埋在沙子里的金子,收购银隆是看中它的核心技术”。
银隆新能源公司具备电动汽车的生产资质,主要业务包括动力电池和电动客车;不过核心还是客车的销售,动力电池面对其他企业基本没有销路。
(下图为银隆品牌的客车和铛铛车)
洛阳格力钛新能源有限公司怎么样?
洛阳格力钛新能源有限公司坚持“与绿色同行”,引领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洛阳格力钛新能源有限公司是 世界500强企业格力电器旗下控股子公司,是一家集钛酸锂核心材料、电池、电机电控、充电设备、智能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为一体的全球综合性新能源产业集团。
手机、新能源汽车、芯片之后,董明珠又想办“格力学院”,如此多元化可取吗?
有眼光,要想做大做强,人才第一,人才可以引进,但自已培养,乃上之上策!自己培养在忠诚度上占优,企业核心竞争力,说透了,就是人才竞争,谁能聚天下人才,谁就是竞争的胜者!
企业最忌讳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多元化地发展产业,或在资金、人才有限的条件下扩张多个目标市场。产业多元化发展或多个目标市场扩张,就意味着企业投资压力的增大,这样企业就无法创造和保持原目标产业或原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企业很可能会失去利润的来源或创造利润的机会,企业越来越入不敷出,直至沦为破产的境地,而员工也就失去了工作的机会。
碧桂园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风云品牌,曾收购香港媒体,但运营一年就宣布失败。
春都曾经享誉中国大江南北,成功后的春都在***的授意下收购了当地经营不善的国营家具厂、药厂和印刷厂,结果不仅收购的企业没有运营成功,连春都的品牌也风光不再,与如今的双汇无法相提并论。
与碧桂园、春都类似,几乎所有优秀的中国公司都或多或少地进行着多元化的努力,而几乎所有优秀公司的危机和衰亡都与公司的多元化扩张战略有关。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做公司的无非是做大做强,而做大做强的出路只有两种:要么专业化,要么多元化。
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所有成功的大企业中,没有简单的专业化公司,也没有简单的多元化公司。企业是否要多元化,能否多元化,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
一是企业原有产业的市场空间及市场赢利能力,
二是企业能否创造多元化发展目标产业的核心产品及核心竞争能力,
董明珠在新能源汽车、手机等产领域,没有取得预想的收获之后,现在又想创办“格力学院”进军教育行业。如此繁杂的多元化策略,令格力股东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格力电器因为空调品牌一枝独秀,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公司的遇到发展瓶颈在设法转型。但很遗憾的是,董明珠在转型方面的决策都显得过于草率,操作性不是太强。
格力电器并没有微信和支付宝那种流量变现能力项目,没有足够的资金通过收购进入不同的行业;自己也没有技术积累,所谓的转型都是喊喊口号。董明珠网红的角色,难免令人反感。其风格过于强势,缺乏李嘉诚、比尔盖茨等人的谦虚谨慎。
即便是腾讯和阿里巴巴有足够资金,也没有涉足手机,汽车制造,芯片制造等领域。对标海外企业,日本的三菱公司论空调技术绝不比格力差,也没有见其进入手机、芯片领域。毕竟重工业的企业是不适合进入微电子行业的,日本企业更不会随意创办学校,进入教育领域。
由此可见,董明珠一天一个想法、整天想入非非,最后很可能在转型方面一事无成。如果真的要进入别的领域,不妨大胆把格力的资产打包卖掉,转型投资公司来得靠谱点。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敬请点赞关注,顺祝工作快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格力新能源车布局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格力新能源车布局特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