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传统车企新能源发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传统车企新能源发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中国传统车企齐发力,各自的新能源布局进展得如何?
- 新能源汽车崛起了吗?为何感觉传统汽车厂商没有过多投入研发?
- 当传统车企发力新能源汽车时,汽车市场会怎样?
- 传统车企和新势力们的合作,携手发力新能源的主机厂们现在如何?
中国传统车企齐发力,各自的新能源布局进展得如何?
国内新能源遍地开花,比亚迪,北汽,吉利,长城,长安都在推出各自的新能源汽车,但最早的要属比亚迪了,磷酸铁电池技术十分成熟,比亚迪的新能源客车已经卖到了欧洲市场,国内的唐,宋卖的也不错。但国产新能源产品定位都在中低端,没有像特斯拉级那么高级的,除了最近很火的蔚来,蔚来是一家2014年成立的汽车公司,以互联网思维模式进军汽车行业的车企,推出的ES8定位为豪华级电动SUV,直接对标特斯拉,产量也突破了一万台。我国是石油***匮乏国,大量的石油需要进口,为摆脱石油依赖性,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所以新能源汽车将来会越来越多,待电池技术突破瓶颈的时候,也是传统燃油汽车告别历史舞台的时候。
问题描述中PPT互联网汽车看似是热度极高但这种状态是“伪繁荣”,因为90%的PPT企业都没有造车的基础储备,不论多高新的科技最终是要落地到车辆才能实现【终端+智能化】,否则只是一个模拟智能系统而已,拿去造游戏机倒是没问题。
PPT造车依靠的是传统车企,但PPT和传统车子是“弱弱联合”的乌合之众,核心技术多见于控制系统而实际新能源汽车最能体现核心技术的电机、电池基本依靠***购,这两点才是成本最高的。
如果后补贴时代过渡到无补贴时代这些品牌多数连控制成本的能力都没有,代工高昂的费用加之动力电池成本的明显提升利润会被压缩到极致,一旦成本高于补贴时代的售价负盈利就要开始了。想要涨价即使连共享或网约领域的市场也不会买单,因为注定会有一批传统车企是无需涨价的。
电动汽车应该比燃油汽车便宜这话是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的船夫放出的狂言,不过这个人吹过的牛基本都一一实现,电动汽车价格的下探也确实有趋势。
国产车传统车企有制造电池能力的凤毛麟角,在乘用车领域比亚迪是其中的代步,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补贴取消之后成本提升价格势必要上涨,但比亚迪自产的磷酸铁锂和镍钴锰酸锂电池成本也许能低于广泛使用的镍钴锰一半及1/3左右,这个品牌本身就有抗退补的能力所以不会涨价,IGBT核心技术的提升对于续航能力的提升能再次拉低成本。
所以比亚迪涨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其他品牌不涨价已经没有优势再涨价等于宣布破产,压力会从车企转嫁到它们的电池供应商。供应商的价格只能逐步下探但比亚迪还有依靠车辆利润或其他十余个领域反哺电池利润的能力,这些是纯粹的电池生产商不具备的优势,价格战达到最后会有一大批电池供应商和新能源品牌消失。
在这场有很大可能性出现的竞争里还有能力留存下的品牌会非常少,个人预测出比亚迪以外还会有长安汽车、北汽新能源、以及吉利汽车,长安北汽已经和比亚迪达成战略合作、吉利自主研发投产电池工厂,这几个品牌或形成联盟或走自研道路,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还是这几个巨头。
PPT企业需要的是一家强有力的代工厂以及廉价的电池,但优质***已经被传统企业把控这些互联网汽车多数会是昙花一现,最理想的结局是成为传统汽车企业的技术研发团队而已。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新能源汽车崛起了吗?为何感觉传统汽车厂商没有过多投入研发?
你的问题比较笼统,根据你关注到的现象是,感觉传统汽车厂没有投入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从而判断新能源汽车是否崛起。
1、研发投入多还是少?
从路透社2019年初报道获悉,全球汽车制造商***在未来5-10年内总计投资30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其中中国市场占比高达45%。
戴姆勒承诺投资420亿美元;
通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上投入80亿美元等。
国内而言,从2009年到2017年,中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直接投资超过3200亿元,累计减免购置税额等700亿元。
北汽新能源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累计研发投入超过53亿元;
上汽从2009年-2013年这5年期间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上一共投入56亿元。
你是感觉是迟钝的,因为当今世界各汽车厂家没有不研究开发新能源车的。许多国家都制订了燃油车退出***,各国对发展新能源汽车形成了共识,各国***都在补贴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当传统车企发力新能源汽车时,汽车市场会怎样?
发展燃油混合动力车,是目前唯一靠谱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增大电池做插电,是个不太靠谱但是还能用的方案。电池加发动机双模切换是能凑合的方案。
现在丰田代表的日系是以混动加插电混动为主,靠谱,某亚迪电池加发动机简单粗暴,价格并不合理,但是补贴之后加上优惠政策,价格就合理了。
没有政策性支持和补贴的车企,美日德算算上,所有的新能源混动都是省油不省钱,看看就好,不[_a***_]买。除非油价有巨大涨幅。
结论,市场目前没有新能源汽车稳定的份额,未来就算有也大部分被丰田吃掉,无政策补贴的其他各家发展新能源动力不足,这是个畸形的市场,3年内几乎没有百花齐放,各家同发力的可能,除非取消燃油车
新能源车以后肯定会占据市场,就看能不能续航里程达到1000公里左右,充电是否方便,充电时间能不能缩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左右,否则人们很难接受,现在来说有点不习惯,以后也许会习惯。
传统车企和新势力们的合作,携手发力新能源的主机厂们现在如何?
在各大主机厂还在玩丢手绢游戏时,江淮和蔚来已经打得火热,并在2017年末推出ES8,广受消费者认可。不但开启代工模式的先河,也让其它造车新势力看到希望。
事实上,在牵手蔚来之前,早在2011年4月份,江淮汽车就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签署了《关于新能源汽车及汽车电子研发及产业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与汽车电子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汽车电子在当年算是中国汽车产业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江淮和富士康的牵手,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江淮增强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领域的研发实力,进而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进展。
2018年,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及西雅特在柏林签署谅解备忘录,新的合作项目将有利于江淮汽车新一步巩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新的研发中心***将在2021年正式建成,西雅特将参股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西雅特品牌将自2020年至2021年被引进中国市场。我们可把江淮汽车在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探索看作是“开花不结果”,频繁合作的背后,是江淮不断为其它品牌代工的事实,这是一把双刃剑。
2017年7月5日,北汽集团和戴姆勒集团在柏林签署新的框架协议,双方***共同增资50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奔驰工厂生产奔驰品牌纯电动车以及建立动力电池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5日,宝马集团与捷豹路虎宣布联手开发新一代电子驱动技术。第五代 BMW eDrive电力驱动技术将支持与捷豹路虎在未来电动化领域的创新,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机厂的强强联合都是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挑战的最优解,同样,摆脱代工模式的“开花结果”才是造车新势力的最终出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传统车企新能源发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传统车企新能源发展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