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能源造车困难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新能源造车困难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越来越多的企业造新能源汽车,这是巨大的泡沫吗?
我认为不会是泡沫经济,首先我们讲互联网当时互联网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很多人也讲互联网是泡沫经济,我记得当时用56k的猫,打开一个网站要几十分钟,想用互联网来做生意真是白日做梦!后来网速越来越快,128k、256k,1G!到现在个人可以上100G或千G速度无法想象!有很多人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时候被淘汰了,这其实是发展的过程!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也是如此,最开始的时候只能开50到80公里到现在短短几年时光发展到500至600公里,已经有很大的进步!有人说锂电池的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限了,不能再上了,但是我相信我们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穷的,要不是的话我们还在骑着马车出行,谁能想到一两百年后的发展速度,比过去几千年的还要快速!而且据可靠消息称,美国科学家已经研究发现液态电池的技术很可能会被取代以后的电动汽车的能源供应和需求,这样电动汽车可以像汽油汽车一样,在没电的时候去加油站加油(是加电池液)这样的操作方法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而且液态电池可以循环使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其实发展电动汽车根本上是国家为了解决能源问题,因为一点石油美国今天打这里明天打那里,为什么?就是只要控制了能源你就控制了世界,而我们国家又是能源需求大国,如果在新能源上有所突破,那我们就会更快速的提高发展,而不用受到期他国家的牵制!
不会,第一,市场经济就是这样,你不能阻止他做喜欢的事业,只要他合理,合法。第二谈到产能过剩,举一个钢铁产业的例子,中国有多少钢铁厂恐怕谁也说不清,那可是发展经济几十年后才形成的局面,而电动车制造厂现在才刚刚起步,未来的目标是替代燃油车,或者共存,什么时候家家都有电动车就差不多饱和了,到时候再上新电动车制造厂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巴菲特说的
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选房二大爷也说过类似的话
你的脚臭不臭只有脱了鞋才知道!
评剧名家赵丽蓉也说
你放屁看别人
意思是别让人以为是我放的屁!
话糙吗?但是还是很有道理!
造充电车的你要说多
造车的肯定都装没听见
新能源汽车的泡沫问题,不在于现阶段,而在于万一有很好的技术替代,现有的锂电池产能怎么办?
特斯拉做了什么?早期特斯拉用一堆小电池让新能源汽车的时代提前来临。但实际上,无论是经济性,还是稳定性和安全性。当时的锂电池车都达不到传统车。况且前几年大家都知道,由于美国页岩油,实际上传统车的竞争力还短暂的回升。但是特斯拉还是实现了突破。
继而,锂电池向更高的能源密度进发。如今的三元锂电池技术,基本上已经将能源密度开发到了极限。再增加能量密度,稳定性就出现问题。NCA和NCM两条三元锂电池路线(NCM811基本算是极限了),基本将杂质和镍纯度的平衡做到了极限。
现在担心的是什么?锂电池技术虽然已经发挥到极致,但是他有能量密度的限制,有天花板。比如现在车辆的充电循环,都是定死了,MODEL3大概540多公里。再往上,很难。
锂电池到了极限,但是并不代表人类的科技到了极限。未来无论是氢燃料电池,还是锂–硫电池,或者镁电池、锂氧电池等等。事实证明锂电池驱动的汽车基本上无法超越一箱油800公里的汽油车,那么上述各种技术只要有一项能够超越,并且安全性上面更佳。那么现有所有锂电池的产能,必然会被重塑。
实际上现有锂电池的泡沫还体现在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落后的电池产能占很大比重。如果大家都是生产最高端的锂电池,这倒没什么,问题是各种传统的锂电池产能退出困难,而需求变化很快。诸如前几年的磷酸铁锂和锰酸锂电池,基本上在淘汰边远。
所以,新能源汽车的泡沫在于锂电池。
新能源还没有泡沫而言。
对于一个行业,早期发展,会有过渡投资现象发生,不过说泡沫还为时过早。一般来说,泡沫出现在异常繁荣时期。
进几年,随着新能源产业规模的扩大,各大汽车产业集群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张。
累计***产能300万辆,累计投资***超1000亿。记住这是意向。
以董小姐为例,2016年入股银隆新能源,***全国投资700亿,可实际开工园区就成都和天津工厂,其它新签约工厂,就是一块地皮。而且这两个厂均不超过30亿,对外宣称100亿投资。
可见看起来热闹,实际进去的钱少之又少,毕竟老板些都不是傻子。
再看看销售端,2018年中国销量100万辆,其中高低档均有,如果平均售价10万元,正好1000亿左右销售额,又基本是在投资实际缩水情况下产生。
所以不存在泡沫一说,产出比投入大,这是好事,这也是为啥有那么多企业加入新能源产业。
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大家都想抢风口
为何有人说新势力造车可以翻过传统车企面前的几座大山?
造车新势力的基础是什么?依靠什么翻越传统车企的大山?
新势力造车的模式可以参考智能手机,做系统生态的研发但并不做零部件以及整机生产,核心只是系统、硬件依靠***购、生产依靠代工。成熟的供应商和成熟的代工厂决定了造手机没有那么困难,但汽车不可以,因为结构太复杂。
新势力虽然是以结构更加简单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为主,电机、电池、电控系统三大总成也有成熟的供应商,但是汽车并不是只有动力传动系统;仅底盘悬架一项所有的新势力车企都没有一点竞争能力包括特斯拉,底盘结构包括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统,其中每一项都是影响汽车操控的核心。
传统车企中国产企业经历是数十年的研发进步才有了一些能体现出操控的高端车型,如MTS悬架***平台全球不够30余台其中国产车企只有一家拥有。
电动汽车虽然电动机有恒扭矩发力的特点,但强劲的性能也不能掩盖操纵的短板,这点实操特斯拉是有明显感受的;而特斯拉毕竟经历了几年的研发还有一定升级,那些从各个领域的一穷二白开始造汽车的新品牌至少不如特斯拉,综合特斯拉的新势力品牌与传统车企更没有可比性。
一群只会组装模型的资本家纷纷转型造汽车,这就像汉语文学博士去说相声一样不靠谱,他们就不是行内人。
所以只能提供设计方案和系统建设的新势力品牌往往没有生产汽车的能力,这些品牌只能通过传统车企进行代工或者收购一些苟延残喘的边缘车企,那么就有两个问题了。
①·有实力转型新能源汽车的传统车企没时间给新势力代工,[_a***_]的产能都不能满足订单哪有时间理他们。
②·有条件为新势力品牌代工的车企在乘用新能源汽车领域其主品牌产品存在感都很低,比如江淮海马;能被新势力甚至低速电动车制造商收购的车企如力帆野马陆风,在传统车企中它们还有排名吗?自己都造不好车说明没有技术实力和科学系统的品质管控,代工产品又能如何?
新势力造车短期内远不能谈到翻过传统车企的大山,这些企业连山脚都还没到呢。不过这种模式并不是错,只要有一家强有力的第三方代工厂出现还是可行的,只是很可惜目前还没有一家这种企业,所以最早出现的场景应该是大浪淘沙。
(上文由天和Auto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禁止站外转载,平台内欢迎转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能源造车困难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能源造车困难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