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许昌志诚二手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许昌志诚二手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河朔三镇”是怎样成为唐朝心腹大患的?
“河朔三镇”是指唐朝中后期的幽州镇、魏博镇和成德镇,这三个藩镇盘踞河北一百多年,不服从朝廷的号令,形同“国中之国”。从表面上看,“河朔三镇”的出现是唐朝衰落的表现,这其实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
“河朔三镇”是朝廷和叛军妥协的产物
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结束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总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之所以如此艰难,一是因为叛军多为骁勇善战的胡人,二是因为叛军有着完备的政治军事组织。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是混血胡人,在唐玄宗时期一身兼任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他所招募的将领和士兵也多为胡人。安禄山起兵攻占洛阳后,自立为燕帝,仿效朝廷的政治军事制度,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军事上实行节度使制度。虽然安禄山及其三个继任者安庆绪、史思明和史朝义全都死于非命,但叛军的政治军事制度并未受到任何影响,所谓安史之乱,其实是一场唐朝和燕国之间的战争。
河朔三镇,即唐河北道的幽州、成德、魏博三镇
唐代的河北已经高度开发,“河北贡篚征税,半乎***”,再加上“河北气俗浑厚,果于战耕”,“冀州产健马,下者日驰二百里,所以兵常当天下。”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将安史降将李怀仙等人就地封为范阳节度使,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李宝臣据成德(河北中部);其后,河朔三镇逐渐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难以控制,乃“藩镇之患”的肇始。
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李怀仙为其部下朱希彩、朱泚、朱滔等所杀,此三人相继为节度使。大历十四年,田承嗣死,其侄田悦承袭。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求继。德宗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李惟岳与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联兵抗命。唐朝派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等率兵讨伐,李希烈反与河北藩镇朱滔、田悦等勾结,据许州(今河南许昌市),乱事进一步扩大。兴元元年(784年)正月德宗下罪己诏,河北三镇之乱才逐渐平息。此后,河北三镇自立节度使成了惯例,河北三镇历任节度使共计57人,由朝廷所选择,而委任的,不过4人。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指出,唐代自安史乱后,“虽号称一朝,实成为二国”,“除拥护李氏皇室之区域,即以东南财富及汉化文化维持长安为中心之集团外,尚别有一河北藩镇独立之团体,其政治、军事、财政等与长安中央***实际上固无隶属之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即不以长安、洛阳之周孔名教及科举仕进为其安身立命之归宿。故论唐代河北藩镇问题必于民族及文化二端注意,方能得其真相所在也
文宗时,宰相牛僧孺曾说:“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刘总暂献其地,朝廷费钱八十万缗而无丝毫所获。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意思是只要这些藩镇能捍御华北边疆的夷狄,他们对朝廷的逆顺,已不是重点之所在。故宋人尹源评说:“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
唐代的河北已经高度开发,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又产良马,因此安禄山可以据此发动叛乱,终结了盛唐气象。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将安史降将李怀仙等人就地封为幽州等三镇节度使,田承嗣据魏博、张忠志据成德。因为安史之乱后,***朝廷实力下降,河朔三镇逐渐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难以控制,这就是“藩镇之患”的肇始。
河朔三镇不服中央统治,原因有这么几点,一是从安禄山叛乱开始,历代领导都有反叛的心思,都不是***的忠诚孝子,这是他的先天不足。二是唐玄宗时期,节度使权利太大,集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于一身,唐室衰微之后,中央没有能力制衡。三是河北在唐朝犹如江浙之于近代,它占有的各类***非常多,自有的各方面条件能决定天下大势,历代节度又是家族传承,家大于国,利益需求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