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能源车企合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新能源车企合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新能源车企签什么协议?
- 2019年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汽车深度合作的时代来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 新能源汽车都是哪些代工?
- 吉利等传统车企开始造新能源汽车,该继续选新势力造车吗?
- 中国传统车企齐发力,各自的新能源布局进展得如何?
新能源车企签什么协议?
购销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购买数量、价格、质量标准、交货时间等。
电池召回协议:在电池出现问题时,可以迅速召回所有有问题的电池,避免造成安全事故。
保密协议:保护双方的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
合作开发协议:双方可以签署合作开发协议,共同研发新技术和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 销售协议:特斯拉与客户之间签署的协议,规定了购买特斯拉电动车或其他产品的条件和条款。
2. 科技合作协议:特斯拉与其他科技公司或研发机构签署的协议,旨在进行技术合作,推动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
3. 充电网络协议:特斯拉与充电设施提供商或当地***签署的协议,旨在建立或拓展特斯拉充电网络,以支持用户的充电需求。
4. 能源存储协议:特斯拉与能源存储公司或机构签署的协议,旨在合作开发、销售或使用能源存储解决方案,如Powerwall和Powerpack等产品。
5. 自动驾驶合作协议:特斯拉与其他汽车公司、技术公司或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签署的协议,旨在推进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部署。
2019年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汽车深度合作的时代来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传统与现代结合造车的时代已经到来。
传统车企历史悠久,胜在基础扎实,技术水平历经考验。以日本车企为例,一家车企从创始到真正在市场站稳脚跟至少要经过15年,走过各种关口,包括品质稳定、质量检测、不合格产品的召回。
传统车企对质量的把控已经到了生命线的地步。如日本丰田车全球知名,都有产品召回的案例。
新势力造车胜在电动车切入,没有历史包袱。团队技术及资本整合能力强,企业股权架构完善,生命力旺盛。
以中国新势力的版本,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为例,都是在数年时间内走完了传统厂商十年以上的历程。
发展虽快,但产品基础还显得薄弱,技术短板明显。毕竟,造车属于工业,与互联网轻资产玩法有很大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新势力造车的各家,只有车样板,可能少数几家拥有样板工厂,更多的大多数是没有工厂,也不拥有电动车生产资质和牌照的。
最好的方式就是彼此合作,通过工作流协同,将新势力的电动车创意和传统车企的工业制造流程结合起来,使用双方的强项,打开市场空间。
其实从消费者角度看这类企业合作,会有隐患。
产品成功下线,销售出去,才是开始,后续服务才是品牌的价值提现。
高科技企业特点就是快,起来快,消失得也快,遇到金融危机会大片倒下。
怎么样避免后续的隐患,***取个什么模式,保证使用者的服务是这个合作模式成功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都是哪些代工?
现在很多造车新势力,并没有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主要通过以下的方式解决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问题:
代工生产
蔚来选择了江淮代工,电咖选择了东南代工,小鹏选择了海马代工,新特选择了一汽代工等;
收购有生产资质的生产企业
电咖收购了西虎、车和家收购了力帆等
吉利等传统车企开始造新能源汽车,该继续选新势力造车吗?
2018年之前,新兴车企大多数因没有造车资质,是借用传统车企平台生产,标的自己品牌标识销售。2019年国家放宽了汽车产业市场准入政策,一些新兴车企直接购买了造车资质,开始自己直接造车。另外,新兴车企肯花钱邀请全球一流的汽车造型团队设计,以及与多家全球顶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合作。
新能源汽车对传统车企,还是新兴车企,都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新能源汽车还有很多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关键在于要买的车的质量,以及车企提供的各项服务,例如充电桩等。
萝卜***还各有所爱,何况是汽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各有千秋,不好一刀切。
传统车企每年数百万辆的产能和产量是新势力车企当前不敢奢望的,这背后是稳定的供应商体系,可怕的规模优势和强大的成本控制,好一点的车企还有品控积累以及人才队伍储备。传统车企时代五到七年才研发出一代产品,而新势力至多也就五年光景,实力不在一个量级。
自主品牌经过10多年混战,存活下来的也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吉利了吸收沃尔沃优质资产,产品技术研发能力与“一个沙发四个轮子”时代不可同日而语,舒服总在港股的股票一年翻几倍不是吹的;深圳[_a***_]的王传福独具慧眼,多年前***的新能源行业进入收割期,从电池,电芯到电车,云轨,光伏电站,昔日的垂直整合成就了这只新能源大鳄,大批海外研发设计人员招纳麾下,新一代龙颜设计不输合资品牌;长城本来是新能源领域最弱鸡的自主品牌,魏总一把摸了个大的,别摸我(BMW)被被保定王拿在手里,新能源品牌建设速度不亚于新势力车企,单凭SUV带来的丰厚利润回报,***以时日谁敢说长城不会逆袭一把。北汽新能源虽然受累于不争气的猪鼻子,但超过30万的纯电动车保有量和遍布全国4S网店建设,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通用五菱”问题不大。奇瑞……就不说了,孩子没少生,光和自己打架了……
新势力车企出现至今大部分时间都没被人正眼相待,像北大李总自己也觉得很委屈,没办法苦日子刚开始这才哪跟哪儿?多年前国字号老大说了一句“耐得住寂寞20年”再减10年,送给新势力盆友们。新能源车也好,燃油车也好,大家不是干嘴仗的要拿出真东西真刀实干的亮家伙才有肉吃。五年做打基础,再一个五年出系统化的产品,已经算是***了,再忍忍,小不忍则搞的自己一盆狗血。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趋势确实给新势力带来了新的机遇,看看车展各家祭出的展车,无一不标榜“智能”,真怕一句话里不提智能就不是新势力圈里的了。殊不知“智能”作为趋势是行业共同属性,而非每一家特有优势。十年前智能手机大战中家家都说自己多么智能,最终活下来的却是建立在智能属性之上的差异化优势。
五年前互联网+带来的共享经济席卷各行各业,如今成了抛盘 跑路的代名词,得利的只有背后融资风投大佬们。当下新势力给百年不变的汽车行业带来一股新风,给人们更清晰的描绘了未来出行图景。而新势力背后是同样一批眼熟的大佬面孔,不知道是大佬们良心发现誓要实业兴国,还是举着菜刀割韭菜。
首先,传统车企的口碑不一定就好,新势力的体验不一定就差,面对新事物利益都是与风险共存的。其次,好口碑的传统车企造的电动不一定能买的起,比如宾利也造电车啦。再次,以罗胖的话说,“跨界整合,边缘崛起”,新势力也好,传统车企也罢,谁掌握了领先的核心技术、谁获得了相应的产能谁就更有可能占领市场,新势力或许有研发优势,传统车企有产能优势,谁先补足短板谁就更占先机。至于个人选择,无法一概而论,这问题本身更像个伪命题,就像问你:今天下雨了,你是打红伞还是黄伞?
对于造车新势力
我觉得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带
在时代日新月异的世界
很多行业的竞争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即使是行业的翘楚
也越来越不清楚自己的真正竞争对手是谁
例如
原本的电子数码相机
打败他的根本不是同行
而是曾经井水不犯河水的手机公司
如果是我选择的话,我更多的会选择传统车,因为传统车这个经验更加丰富,造出来的车更加稳定,毛病更加的少,而新势力的话,或许他们那个科技电池续航量之类的,或许比传统的要多,但是他这个车后期使用方面的肯定是不如传统车稳定,再说这个传统车方面的高科技方面以及电池的续航方面,嗯,也不会比那个新势力造车嗯,差很多,而且在后期的保养维修方面,传统势力的嗯,线下门店更多,能够更好的对你形成有效服务,而新势力想要达到这一点,那么,它的车型以及它的服务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因此,我选择传统的新能源造车
中国传统车企齐发力,各自的新能源布局进展得如何?
国内新能源遍地开花,比亚迪,北汽,吉利,长城,长安都在推出各自的新能源汽车,但最早的要属比亚迪了,磷酸铁电池技术十分成熟,比亚迪的新能源客车已经卖到了欧洲市场,国内的唐,宋卖的也不错。但国产新能源产品定位都在中低端,没有像特斯拉级那么高级的,除了最近很火的蔚来,蔚来是一家2014年成立的汽车公司,以互联网思维模式进军汽车行业的车企,推出的ES8定位为豪华级电动SUV,直接对标特斯拉,产量也突破了一万台。我国是石油***匮乏国,大量的石油需要进口,为摆脱石油依赖性,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所以新能源汽车将来会越来越多,待电池技术突破瓶颈的时候,也是传统燃油汽车告别历史舞台的时候。
问题描述中PPT互联网汽车看似是热度极高但这种状态是“伪繁荣”,因为90%的PPT企业都没有造车的基础储备,不论多高新的科技最终是要落地到车辆才能实现【终端+智能化】,否则只是一个模拟智能系统而已,拿去造游戏机倒是没问题。
PPT造车依靠的是传统车企,但PPT和传统车子是“弱弱联合”的乌合之众,核心技术多见于控制系统而实际新能源汽车最能体现核心技术的电机、电池基本依靠***购,这两点才是成本最高的。
如果后补贴时代过渡到无补贴时代这些品牌多数连控制成本的能力都没有,代工高昂的费用加之动力电池成本的明显提升利润会被压缩到极致,一旦成本高于补贴时代的售价负盈利就要开始了。想要涨价即使连共享或网约领域的市场也不会买单,因为注定会有一批传统车企是无需涨价的。
电动汽车应该比燃油汽车便宜这话是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的船夫放出的狂言,不过这个人吹过的牛基本都一一实现,电动汽车价格的下探也确实有趋势。
国产车传统车企有制造电池能力的凤毛麟角,在乘用车领域比亚迪是其中的代步,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补贴取消之后成本提升价格势必要上涨,但比亚迪自产的磷酸铁锂和镍钴锰酸锂电池成本也许能低于广泛使用的镍钴锰一半及1/3左右,这个品牌本身就有抗退补的能力所以不会涨价,IGBT核心技术的提升对于续航能力的提升能再次拉低成本。
所以比亚迪涨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其他品牌不涨价已经没有优势再涨价等于宣布破产,压力会从车企转嫁到它们的电池供应商。供应商的价格只能逐步下探但比亚迪还有依靠车辆利润或其他十余个领域反哺电池利润的能力,这些是纯粹的电池生产商不具备的优势,价格战达到最后会有一大批电池供应商和新能源品牌消失。
在这场有很大可能性出现的竞争里还有能力留存下的品牌会非常少,个人预测出比亚迪以外还会有长安汽车、北汽新能源、以及吉利汽车,长安北汽已经和比亚迪达成战略合作、吉利自主研发投产电池工厂,这几个品牌或形成联盟或走自研道路,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还是这几个巨头。
PPT企业需要的是一家强有力的代工厂以及廉价的电池,但优质***已经被传统企业把控这些互联网汽车多数会是昙花一现,最理想的结局是成为传统汽车企业的技术研发团队而已。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能源车企合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能源车企合作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