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国新能源车比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德国新能源车比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945年3月底德国为什么不调库尔兰集团军群回援柏林?
1944年8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东线遭受毁灭性打击,28个师被苏军全歼灭,17万官兵被俘、23万官兵死亡、14万伤兵后送,损失超过斯大林格勒会战。
尽管还勉强剩下8个师的残军,但从战略地位上来说,中央集团军群已经覆灭。这次战场对决,还导致另一个后果,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被苏军第1次切断与本土的陆地联系。
北方集团军群,就是被围困在库尔兰半岛的德军,后来按照作战地域改称“库尔兰集团军群”。德国陆军参谋长古德里安,曾向***建议:应该通过海路撤出库尔兰集团军群,这支精锐的老部队对防御德国本土有重大意义。***拒绝这个提议,只允许撤回少量装甲部队……
库尔兰集团军群,是由列宁格勒前线一带撤退回来的第16集团军、第18集团军以及1个战役集团组成,加上附属的部队,兵力达到40个师70万人。
当发现后路被苏军切断后,这个集团军群立刻集中装甲部队向里加湾冲击,德国海军也派出“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等舰船出动配合,德军费尽气力总算打通1条不过10公里宽的通道。
当年9月芬兰退出战争,苏军集中90万兵力、3086辆战车、2640架飞机发动“库尔兰战役”,战争的目标是攻占波罗的海沿岸。库尔兰集团军群是强悍的德军老兵为主,他们依托坚固阵地顽强防御,给苏军造成6.1万人死亡(或者失踪)、21万人伤残的代价,而自己的损失才不到苏军的1/2。
10月“库尔兰战役”结束,库尔兰集团军群第2次被切断与本土的联系,并且是永久性的……这种围困持续到德国投降,有人形容苏军把库尔兰半岛当成“战俘营”,将数十万武装德军关在那里……
第一,库尔兰集团军当时只有20万人,20万对于盟军的数百万人来说根本毫无意义,只是飞蛾扑火而已。
第二,柏林战役总共持续了11天,库尔兰集团军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突破盟军的防御回到柏林。
第三,库尔兰集团军吸引了部分苏***力,如果救援柏林,那么苏军也会有更多的人进攻,所以回援毫无意义。
第四,库尔兰集团军所在地,地形复杂,交通很不方便,不利于迅速行动。
1944年9月苏军发动了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经此一战,除了库尔兰半岛外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全部被苏军解放。德军残部不得不退守至库尔兰半岛,重新组成了库尔兰集团军群。然而就是这样一支由残兵败将组成的队伍,却依靠顽强的战斗意志挡住了苏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牢牢守住了库尔兰半岛,直到战争结束。德国投降后,库尔兰守军才奉命向苏军投降,而苏军直到此时才彻底收复这块领土。
时间在回到1945年2月,苏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达奥德河,距柏林已不足70公里。面对逼近的苏军,德军在柏林附近的防御力量严重不足。为了保卫柏林,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向***建议,收缩防线,将所有力量集中于柏林,趁苏军在达奥德河立足未稳之际,对其侧翼发动进攻,进而歼灭苏军部分兵力,削弱苏军的实力。
在古德里安的***中,挪威、意大利以及巴尔干地区的德军将撤到柏林附近进行防御;同时命令西线部队全面转入防御状态,把腾出的兵力组建成一个新的集团军群,作为一支机动力量对苏军先头部队发动反击;古德里安还建议放弃库尔兰半岛,将库尔兰集团军群悉数撤回国内,来加强柏林的防御力量。此时,苏军已占据着决定性的优势,而德国又无力在库尔兰发起反攻,那么从军事角度而言,德军坚守库尔兰半岛就变得毫无意义。正是基于这点原因,古德里安才一直力主将库尔兰集团军调回德国。
当时德国还掌握着波罗的海的制海权,海军元帅邓尼茨也明确表示德国海军有足够的船只将库尔兰的部队运回国,所以古德里安的***完全具备可行性。虽然这个***得到了大部分将领的支持,却遭到了***的反对。***坚持认为库尔兰半岛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德军绝不能轻易放弃此地,库尔兰集团军群的存在可以牵制苏军,使苏军无法集中全部力量进攻德国本土。除了这一点原因外,***甚至还幻想着有朝一日,德国可以卷土重来,以库尔兰为跳板对苏联发起反攻。
乍看***给出的理由,“牵制苏军”这点似乎还有几分道理,可细细品来,这个原因也站不住脚。以当时的力量对比来看,苏军即便除去那些被牵制的兵力,其实力依然强于德国,所以库尔兰集团军群的存在与否对苏军的影响不大。而反观德军方面,如果德军主动收缩防线,再加上库尔兰集团军群的兵力,那么德军的实力将有大幅度的提升,或许还真能够挡住苏军的进攻。因为***的固执,德军又一次错失了机会。不过这对库尔兰集团军群而言或许是一件幸事,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苏军的尊重,战争结束后不久他们就被苏联释放,而没有像其他的战俘一样被送到寒冷的西伯利亚。
文/好奇而已
了解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
从军事角度来看,库尔兰集团军群在库尔兰半岛的坚守毫无意义,按照***的想法是坚守这个登陆场为以后的反攻可以威胁苏军的侧后方,这完全是不切实际的战略考虑,任何一个现实的将领都明白德军已经不可能在东线发起反攻了,而且介于柏林正面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已经被苏军击溃,正面的防御已经薄弱到了极点,撤回库尔兰集团军群加强柏林正面的防守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也是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所极力主张的。
另一种反对这样做的理由是***如德军撤出库尔兰半岛,那么苏军也可以将围攻这个半岛的军队抽出用于对德国本土的进攻,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可是对于兵力不足的德军来说,收缩防线终归是必然之举,国内的防御已经相当薄弱,根本没有力量实施纵深防御,一旦防线被突破往往会导致大量部队被合围歼灭,中央集团军群的残部已经被包围于柯尼斯堡,就是由于中央方向上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溃退所致。德军有过许多的防御成功的战例,经验表明只要保证一定的兵力密度和预备队是可以抵御住苏军的进攻兵给予其重大杀伤的,调回库尔兰集团军群至少可以让德军避免出现之前一整个集团军群被包围歼灭的悲剧,加强德军东线的防御强度,以作战能力而言,库尔兰集团军群是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绝非那些新组建的部队相比。
也有人质疑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德军是否还有能力安全撤回这支20多万人的军队和武器装备,保证这一撤退行动的成功有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一个是波罗的海的制海权,一个就是德国海军拥有足够的船只。关于船只的问题,古德里安专门就此事询问了海军总司令邓尼茨,并得到了邓尼茨肯定的答复。只剩下波罗的海的制海权问题,直到战争后期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的存在感也非常弱,几乎从未发起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在波罗的海作战的只有潜艇部队和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只能起到袭扰的作用,无法阻止德军大规模的海上撤退行动,而且德军在临时加强波罗的海上的海、空军兵力后,苏联的干扰将更加有限,库尔兰集团军群的绝大部分都可以安全的撤离。
随着苏军逐步歼灭了德军东普鲁士的北方集团军群和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占领了北部沿海的各港口,库尔兰集团军群便已经失去了撤退的可能性了,等到柏林战役爆发时,库尔兰集团军群就算想撤也撤不回来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国新能源车比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国新能源车比赛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