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新能源车经济日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新能源车经济日报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六专家谈新能源新政:放宽准入是一个积极方向
1、月7日,工信部发布了公开征求对《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调整后的准入规定,进一步放宽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
2、由于去年6月切换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使得本来处于高速狂奔中的我国新能源车市按下了“暂停键”,进入市场调整期。
3、而就在日前,工信部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简称《准入规定》)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进一步放宽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门槛。
4、随后,国家也在逐渐放宽行业准入门槛。2019年1月10日,新版《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取代2015年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因此由事前审批过渡到备案管理。
5、在一个月前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为“放宽准入”画了重点,强调“***取更加开放包容的监管手段,进一步放宽事前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给企业和市场更多选择空间。
6、上述修改代表新“准入规定”对新能源车企的设计研发能力与生产制造能力进行了分离。
没有补贴依然增长,国外品牌边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熟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中国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主导着增长势头。中国从2009年开始实施电动汽车补贴,虽然比原***推迟,但补贴制度已于2022年结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3年中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达到2760万辆。
最早一批冲着补贴而造车的车企已经陆续出局了,现在市场中能够存活下来的,都是产品受众,获得市场认可的品牌,但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被边缘化,最终就是出局。
政策层面,短短两个月,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各项促进汽车消费的利好政策;企业层面,不少品牌借助疫情将技术与营销路线进行了调整与改革。
产能过剩现象不仅仅存在传统车企之中,近年来销量迅猛增长的新能源车企在产能方面也出现了过剩的倾向。
而对于高端新能源品牌来说,却还没能达到盈利点。深蓝8月份销量已经接近5万台,却也依然在继续亏损。按照目前的增长态势,这两家或许很快就会实现盈利,毕竟它们的成本控制能力还是不错的。
微型电动车这股风潮其实在2016年左右就刮起过,彼时新能源汽车政策刚刚起步,充电设施不完善、电池能量密度小,而且电池成本高昂,所以这类产品一直比较边缘化。
欧洲新能源车逆势而上赶超中国?
同时欧洲地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月超越中国,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欧洲将取代中国成为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基本已经被逼到墙角。
一系列政策的举措下,在欧洲整体汽车市场下滑的情况下,欧洲的新能源车销量和比例却逆向攀升,可见,政策是新能源市场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最后一个原因呢,是使用场景优势。
不过,刨除要进攻欧洲的五菱,大部分车企的发展思路都非常一致。他们认为,中国电动汽车可以靠“性价比”优势攻下东南亚等市场,但欧洲市场明显正迈入优质车型加速期,自主品牌在出口时应该在智能化等高价值层面带头冲锋。
加上1月份,今年前两个月,特斯拉在荷兰和挪威的新车注册量分别下降了42%和77%。这与逆势增长的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鲜明对比。今年1月份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了98%。
从销量角度来看,欧洲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已经超过中国,受疫情影响,2020 年上半年欧洲乘用车市场下滑超 37%,电动汽车市场却逆势增长了 57%;在中国,2020 年上半年乘用车市场同比下滑超 20%,而新能源汽车市场则下滑 42%。
汽车股近日突然普遍大涨,多个品牌涨停,这来由明显是因为10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全行业1000余名专家历时一年半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0》的发布。
关于新能源车经济日报和新能源车经济日报内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